(资料图片)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是关键。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艺术人才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区别于其他文科专业,具有不同的新文科建设路径和实践经验。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和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艺术教育必须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和改革,培养跨学科创新型人才。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艺术类专业偏重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的培养,要培养他们成为“把艺术创造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的新时代艺术人才,必须加强艺术专业硕士的理想信念教育。艺术类研究生通常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灵敏度,应通过启发性教育、案例引导等方式,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验分享等方式,增强他们的拼搏精神和坚定信念,帮助他们克服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挫折和困难。艺术类研究生的成长和发展特别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和认可,要通过社会实践、交流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和自身定位,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信念。此外,还要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加强教育引导,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关注国家和世界大事,了解国际形势和文化发展动态,加强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注重把握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传递中国独特的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为国家文化事业在国际上赢得更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交叉融合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趋势,旨在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造更加综合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一种强调实践和创新的学位类型,应该积极参与跨学科的课程和研究项目,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院校要充分调研,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地方经济发展,在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课程中增加跨学科内容,如文化经济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等。丰富选修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跨学科课程,深入了解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利用校内外的资源,鼓励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与跨学科的课程和研究项目,这不仅能够为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技能支持,同时也有助于他们了解其他领域的工作方式和文化背景,从而获得更多的思维启发和创新灵感。此外,还应为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跨学科的研究项目搭建便利的平台,为他们在项目研究时能够获得独特的视角和创意,同时也能够学习新的工具和技术,培养形成综合协调能力,提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改革是提高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路径之一。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除常规教学模式之外,要广泛通过小组讨论、案例研究、具体事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团队合作能力。采用项目式、案例式等方式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到真实项目情境中,锻炼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提高实践环节的专业性和操作性。通过开设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授课,派遣师生赴海外学习或交流,组织国际性比赛和展览等强化国际化教育,让学生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文化认知。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下功夫,推进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意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大力推动产学研教融合,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教师校内外实践和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与协同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职业训练,促进学生成长。
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提高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除了传统的论文考核之外,学校应该更多地通过参加比赛、出版作品、参加展览、实践成果、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核,采用更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作品展览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才华,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与行业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实践成果也是评价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能力的重要体现,通过对项目的实际效果和整体质量进行实践成果评价,评价所设计的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商业价值,在开发过程中是否遵循正确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以及在团队合作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商业化思维等方面进行实际考察。学校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口头报告或者演示来评价衡量研究生的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展示能力等。
创新艺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我们应该在理想信念教育、学科交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评价机制方面持续发力。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培养出知识面更广、综合素质更高的艺术人才,为推动我国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沈彩云,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2SJYB1328〉和常州大学2021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项目〈YJK2021033〉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新华日报
关键词: